经纬西北 丝路织梦:参观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:博物馆

2025年4月27日,在咸阳市渭城区原西北国棉一厂旧址,利用老厂房改造的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对外开放博物馆。这里保留着20世纪50至80年代的纺织厂风貌,包括会议室、皮工房、保卫科等八处历史建筑——

申威隆:90后“陕西文博一哥”

这里位于咸阳市民生路西口,紧邻着我家所在的二棉社区博物馆。2025年5月2日下午,我第一次走进纺织工业博物馆,参观了以“经纬西北 丝路织梦”为主题的基本陈列。按照咸阳市纺织工业发展的时间脉络,展览分为“织源”“织梦”“织远”三个部分。

1.织源

泾渭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咸阳地区的纺织业生产源远流长,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遗存博物馆。明清时期,咸阳棉花与棉布贸易发达,三原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集散中心。

新中国成立初期,满目疮痍,百废待兴博物馆。经过多次调查研究,根据西北地区情况,国家决定建设新型国营棉纺织厂,选址于咸阳,置千台织机。1951年5月5日,西北国棉一厂在咸阳市全面开工建设。

1952年5月17日,仅用十二个半月的时间,西北国棉一厂便建成拥有50500枚纱锭和1000台布机的现代化工厂,规模大,设备新博物馆。从此以后,咸阳被国家确定为“新中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”之一。

继西北国棉一厂之后,西北国棉二厂、七厂、八厂先后落户咸阳博物馆。从“第一个五年计划”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,咸阳市共建成棉纺织、毛纺织与纺织相关的配套企业和单位34家,成为全国闻名的“纺织城”。

20世纪50至70年代,为了建设社会主义,广大的咸阳纺织人充满劳动热情博物馆。立足岗位,忘我工作,把美好的理想和一腔的热血挥洒于纱海布浪之中。在展厅的角落里,通过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件件老物品,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在当年的西北国棉一厂厂歌中唱道:“金梭银线织锦忙,桃花盛开红满厂博物馆。我们是新时代的纺织工人,忠于职守,富于理想,开拓进取,拼搏向上。”

2.织梦

在咸阳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中,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博物馆。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,为国家和企业做出贡献,为自己的人生绘就画卷。其中,赵梦桃成为全国纺织工人学习的榜样。

1951年11月,赵梦桃进入西北国棉一厂,成为一名细纱车间的值车工博物馆。她第一个响应“扩台扩锭”的号召,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,高标准,严要求。1956年和1959年,她两次被授予“全国先进生产者”的称号。

3.织远

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,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,咸阳城市空间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,改变了维持将近400多年的城市传统形态博物馆。同时,取得众多技术革新成果,并开展对外技术援建工作。

2011年3月,咸阳市全面启动纺织企业“退城入园”计划,将市区内部分纺织企业改制重组成立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博物馆。近年来,不断调整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,咸阳市逐步形成以高新区和乾县纺织工业园区为载体,以棉纺织、功能性服装、产业用纺织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。

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联系邮箱:835971066@qq.com

本文链接:http://sxjsbwg.com/post/118.html